中共一把手为什么叫书记


最高领导人为何叫总书记

 

中国共产党成立之时,即选用书记——最小职位来称呼最高领导

 


一大选出的中央局书记陈独秀

1921年7月,中国共产党成立的时候,人并不多,50多位党员形成了一个党的最高机构,叫中央局,在讨论中央局主要负责人称谓的时候,大家取了一个名字:书记。书记是当时最小的官职,以此命名,表明为人民谋利益的共产党是不会在老百姓头上作威作福的官僚机构,也是面对未来的承诺和面对人民的承诺。 [详细]

 

最高负责人称谓多次变更:从书记到主席,最后确定为总书记

 

中国共产党组织上的最高领导人的职位、称呼,历史上有过几次改变。一大为中国共产党中央局书记。二大、三大为中国共产党中央执行委员会委员长。四大为中国共产党中央执行委员会总书记。五大、六大为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总书记,后为中国共产党中央政治局主席。从七大到十二大为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主席,简称中共中央主席。十二大通过的新党章规定,党中央不再设主席,只设总书记,从此,中共最高领导人的头衔变为总书记,一般称为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总书记。 [详细]

 

中共中央总书记是中央领导集体的核心

 

中央委员会总书记作为中央领导集体的核心,负责召集政治局会议,召集政治局常委会会议,主持中央书记处的工作。在集体领导、分工负责的领导体制下,总书记有权参与各种决策,在集体领导下负责各方面工作。 [详细]

 
 
 

中央书记处:从最高决策层到日常工作机构

1933年初,党中央迁入江西苏区。当时全国苏区发展到十几块,红军达30万人,党员也达30万人。仅设一个总书记已难以领导这样一个大党,中央书记处应运而生。[详细]

 

随着领导机构的演变 书记处先后承担了不同的使命

 

在中国共产党领导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历程中,中央书记处先后作为中央最高决策层和领导机构、中央日常工作机构、中央办事机构,发挥了不可或缺的作用和影响。


最早,书记处就是中央政治局常委会:关于中央书记处设立的确切时间,基本认定是六届五中全会期间。当时书记处发布的文件显然都具有最高效力。一般认为,当时中央书记处事实上就是中央政治局常委会。


1945年,成为政治局核心领导机构:七大后,中央书记处作为中央最高领导和决策机构,统领党政军各方面工作。


中共八大成分水岭,书记处不再居于政治局之上:八大后的书记处定位于中央执行机构,而非居于政治局之上的决策机构。


十三大以后,成为政治局及其常委会的办事机构:从产生程序上,书记处不再由中央委员会全体会议选举,而是由中央政治局常委会提名,中央委员会全体会议通过。从职能上,中央书记处成为政治局及其常委会的“办事机构”,开始了作为中央办事机构的新历程。 [详细]

 

历史:书记处曾处于第一线

 

20世纪50年代中期至60年代中期,毛泽东主张党中央领导层分为两个层次:党的最高领导人毛泽东处于二线,刘少奇领导政治局和邓小平领导书记处处在一线。八大以后,邓小平和他领导的中央书记处工作在最前沿,是把党中央和毛泽东的决策变成实践的总指挥。叶剑英在十一届五中全会上讲话时表示:“书记处处于第一线,中央常委、政治局处于第二线。”这样能较好地解决政治局成员特别是常委中一些同志因为年龄、疾病等,难以适应繁重工作需要的问题。同时,使政治局常委能摆脱日常工作,集中精力思考全局性、战略性问题,进行宏观决策。 [详细]

 

书记处工作先后由中央书记处总书记和中共中央总书记主持

 

八大期间及十一届五中全会之后,中央委员会总书记(有时也称为中央书记处总书记)主持书记处工作,其本身是书记处成员。但十二大后,主持中央书记处工作的总书记地位发生了一些变化。十二大通过的新党章规定,党中央不再设主席,只设总书记,从此,中共最高领导人的头衔变为总书记。此时的总书记本身已作为党的法定最高领导人超然于书记处之上。[详细]

 
 
 

在书记处任职是进入领导核心的重要履历

中央书记处是培养锻炼党的高级干部的场所

 
 


现任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
中央书记处书记习近平
经历过书记处的工作,为邓小平后来成为党的第二代领导集体的核心奠定了坚实基础。而彭真、李先念、杨尚昆等当年书记处的成员,也成为第二代领导集体的重要成员。十三大后,书记处角色功能有所变化,但仍作为“培养锻炼党的高级干部的场所”,发挥显著作用。

从十四大、十五大、十六大产生的中央政治局特别是常委会组成人员来看,书记处的工作履历成为进入中央核心领导层的重要履历,而从书记处岗位走上常委乃至总书记岗位的比例是很高的。三届党代会所产生的政治局常委共17人(连任不重复计算),曾在书记处工作的达9人,比例超过53%。其中十六届中央书记处书记刘云山、何勇留任;曾庆红因年龄原因届退;贺国强、周永康晋升十七届中央政治局常委,徐才厚任十七届中央政治局委员。[详细]

 
 

书记处成员通常有1-2位常委领衔 重大问题集体决定

 
 


延安中央书记处小礼堂
十三大以前,书记处中除总书记外,很少有政治局常委。十三大以后的书记处均由若干名政治局常委、政治局委员或候补委员及其他方面负责人组成。其中,通常有1-2位常委领衔,政治局成员的比例在60%以上。邓小平、叶剑英曾强调,书记处实行分工负责的同时,所有成员都是平等关系,都只有一票,重大问题应由书记处集体决定。 [详细]


书记处书记实行分工负责:第十七届中央书记处成员,分别为:习近平(政治局常委、中华人民共和国副主席)、刘云山(政治局委员、中央宣传部部长)、李源潮(政治局委员、中央组织部部长)、何勇(中央纪委副书记)、令计划(中央统战部部长)、王沪宁(中央政策研究室主任)。 [详细]

 

书记处平均年龄小于政治局

 

十一届五中全会时,书记处、政治局、常委平均年龄分别为65.8岁、69.6岁、70岁,书记处相对年轻。十二届一中全会时,书记处(此后均不含总书记)、政治局、常委的平均年龄分别为63.4岁、71岁、73.8岁。1985年9月举行的十二届五中全会调整了书记处成员,同意习仲勋、谷牧、姚依林辞去书记处书记职务。新当选的中央书记处书记最年轻者仅44岁。当时,书记处、政治局、常委的平均年龄分别为60.3岁、68.7岁、74.6岁。十三届一中全会时,书记处书记进一步年轻化,书记处、政治局、常委的平均年龄分别为56.4岁、64.1岁、63.6岁。[详细]